///
相關文章

巧克力怎麼來?五個步驟從可可豆到巧克力


1.取出肉和果實:

我們常見的可可豆,其實是藏在可可果裡面,可可果很堅硬,必須用鐵鎚敲成兩半,裡頭白白的果肉包覆著可可豆,直接吃味道就像山竹,若要做成巧克力則須經過發酵。

可可果莢可達1斤重,必須剖開才有可可果實   可可果莢可達1斤重,必須剖開才有可可果實2
可可果莢可達1斤重,必須剖開才有可可果實

 

2.發酵:

可可豆本身帶有強烈的酸味,須經發酵過程去酸,可分成兩個階段,首先挖出果肉和可可豆,放到用木頭做成的發酵箱,此時屬於厭氧發酵,所以不能翻攪,大約放置兩天後,再和空氣一起發酵,這時就需要不斷翻攪,發酵溫度需達47C,大約進行三天,可可豆的酸味會漸漸變淡,但又不能太淡,中間的拿捏就是師傅的功力了,多悶一小時,可能一箱40公斤可可豆全部壞光光,屏東縣內埔文化促進協會總幹事黃琬倫說,最終味道就像「很酸的工研醋」。

放進木頭做的發酵箱厭氧發酵至少2天2

放進木頭做的發酵箱厭氧發酵至少2天

 

3.曝曬:

發酵後的可可果,白色果肉會消失,此時需要在陽光下曝曬,將水分從60%降低到67.5%,而且黃琬倫說,不知為何,可可果只能在陽光下曝曬,否則風味就是沒那麼好,而且還不能用太強的陽光曬,否則太快乾燥,酸味會被鎖在殼裡,慢慢曬才能讓酸味逸散出來。夏天在屏東大概早上6點到10點、下午2點到3點曬,有時遇到雷陣雨還要趕快收起來,否則淋雨就全泡湯了。

用陽光曝曬,將水分含量降低至6~7

用陽光曝曬,將水分含量降低至6~7
 

4.烘烤、脫皮:

就像咖啡豆一樣,巧克力的烘烤技術也是決定風味的關鍵,好的可可豆要用低溫長時間烘烤,大約100~110C,烘烤40~50分鐘,慢慢去掉酸味。

烘好的可可豆會放進脫皮機,將比較堅硬的外殼去除,裡面的碎粒就是之後要研磨成巧克力的材料。也可不脫殼直接吃,味道酸中帶苦。脫去的殼可直接泡茶,味道溫潤有清香。

    可可豆的外殼,可以直接泡茶

可可豆的外殼,可以直接泡茶
 

5.磨成可可膏:

可可豆經過烘烤、脫殼、破碎後,再來要經過粗磨、精磨,就會變成我們常見的液體狀巧克力,這個程序至少要耗時72~84小時,最後加糖,放入模子定型,就成為可可磚了,台灣業者多半是進口這個階段的巧克力。研磨是影響巧克力口感細膩度的重要關鍵。此外,國外可可豆在粗磨後會將巧克力的靈魂可可脂抽走另外販售,目前台灣則完整保留,口感更滑潤。

      

有些國外業者會在這個階段,用特殊機器榨出可可豆裡面的油脂,也就是可可脂,屬於植物油,另外販售,可可脂每公斤高達千元,可以做化妝品、醫美用品等等;被榨完油脂的可可塊,可再磨成可可粉,直接沖泡,或是混入不同比例的可可脂、乳化劑等等,做成我們吃的巧克力,其中調配的比例、原料,就是各巧克力大廠的獨家秘方。

也就是說,我們常吃的巧克力,很多都不是原本的可可豆,而是重組了不同比例的可可脂,不過,目前屏東可可多半不會另外榨出可可脂,而是直接定型做成巧克力,所以想吃到原汁原味的巧克力,請認明屏東製造。

 

屏東可可

屏東可可被抽出可可脂後,剩下可可固塊做成可可粉

 

 

多數人還不知道,台灣已經可以種出可可樹,做出專屬台灣的巧克力。約莫10多年前,屏東內埔有農民輾轉帶回可可苗試種,沒想到這個原本只適宜在熱帶雨林的植物,一遇上屏東的高溫陽光、內埔的多雨,加上遍地檳榔的多蔭,如雨林般的環境就此讓其蓬勃茂密,並讓果實帶有濃厚堅果香。

 

近年台灣檳榔不景氣,加上在地物產意識抬頭,可可就此在屏東檳榔園間找到棲身地,農民們一傳十、十傳百,迅速分株,將其種在檳榔樹下,短短幾年,現在包含屏東內埔與萬巒已有數百農戶種出數百公頃可可樹,並有數家已開始自己採果、取豆、發酵,自製巧克力,或與農民契作可可樹,台灣的巧克力正要開始紮根與茁壯。

 

每年34月春暖與910月秋涼,正是台灣可可樹收成季節。